查看原文
其他

兴趣多动症的自救指南 | 00 的 TEDx 演讲全文

kidult00 设计极客 00 2022-11-03



11 月 3 日,一场以「变」为主题的思想大会 TEDxWumaStreet 在温州开讲。12 位来自学术界、互联网、新闻界、文化产业、地产行业、设计领域的讲者,跨越山川湖海,共赴这场知识盛宴。尽管行业不同、背景各异,但他们都是自身领域中的思考者和实践者,都在用思想和行动 Remake 人生,讲述精彩故事。

00 有幸作为本年度 TEDxWumaStreet 的受邀演讲者,以自己所经历的兴趣和职业之「变」为主题,分享了个人的 Remake 故事。以下是演讲全文,也许能激发你对这个颇受关注的议题的共鸣,欢迎参与讨论。

这是一则寻人启事。

请大家回忆一下,在自己的亲朋好友、同事同学里面,有没有这样一类人:他们兴趣广泛,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开辟一些新的爱好。比如,这个月是美食博主、下个月可能就玩起了电子音乐。可是,他们挖坑远比填坑快,很难有长久的兴趣。

你可以回想一下这个朋友的名字,又或者,那个人就是你自己。

那么,欢迎加入兴趣多动症大家庭。

这个词是我编造的,我用它来称呼这样一群人,他们经常要面对一个来自灵魂的拷问:

兴趣太多,容易一事无成,怎么办?

我被这个问题困扰了很久,应该是一个资深的患者。

我是学地理出身的互联网产品设计师,曾经在微信、网易等团队做了多年的产品和人机交互设计,业余运营两个公众号HackYourselfArtxCode,是一名写得了代码、焊的了电路板的菜鸟创客

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,这十多年来作为一个兴趣多动症患者,我长久的困惑和一些迟来领悟。

兴趣多动症,其实是一种长时间注意力缺乏的表现,做事容易三分钟热度。据我观察,患有这个病症的人群正在快速扩大,因为我们身处的时代,信息越来越丰富,而注意力越来越稀缺。

具体来说呢,这个病症主要有两个症状——多和动。

这一群人很容易被有意思的事情所吸引,这也觉得新鲜,那也觉得好玩。兴趣广泛是好事,可是兴趣泛滥就很难收拾了。然后,他们不但爱胡思乱想,还喜欢比划两下。行动力强是好事,可是经常乱动,也许就是不规则的布朗运动了。

/

俗话说,久病成医。

因为跟这个病症斗争了许多年,我也慢慢开始学着自救。自救的第一步呢,是先给自己把把脉。

之所容易兴趣广泛变成兴趣泛滥、行动变成乱动,我认为是没有处理好三对主要矛盾:

一个是深度和广度的矛盾。一个是探索和应用的矛盾,应该多探索不同的领域,还是应该尽可能地学以致用,提高投入产出比?还有一个矛盾是愉悦和成就。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、追求新鲜刺激呢,还是应该潜下心来好好积累,成为专家?

这一群人自然是会选择广度、探索和愉悦的。

那么,有没有可能,既顺应天性,又不需要去做两难的取舍呢?

我想应该是有的,前提是要从我们给自己设下的二元对立的陷阱中挣脱出来。

/

第一个矛盾是追求深度还是追求广度。

我小时候是个乖学生,但是发现我的同桌们,有一个解答难题最取巧的方法。那就是——直接看别人的答案。所以,我们也可以找出那些兴趣很多,但是样样精通的人,看看他们是如何做到的。

大家可以想象这样一个人吗?他既拿过奥斯卡奖,又得过奥运会冠军。

赫伯特·西蒙就是这样一位神奇的人物,不过他不是奥斯卡影帝和奥运金牌得主,他是至今唯一一位既得过诺贝尔奖又得过图灵奖的学术泰斗。图灵奖就好比计算机科学里的奥斯卡奖。

对多数人而言,一辈子在一个领域有所成就已经非常幸运了,而西蒙一生一共拿了 9 个博士学位,在经济学、政治学、管理学、人工智能、心理学、认知科学等领域都是大师级的人物……这简直是开了挂的人生,他是怎么做到的呢?

西蒙那些看似庞杂的研究领域,其实是围绕一个大问题展开的:

人类如何决策

他意识到这是人类行为的中心问题,无法由单一学科来解答。他分别从政治学、经济学与管理学视角研究过组织行为以后,转向了心理学,提出有限理性理论。为了深入解释人类决策的机制,又尝试用计算机去模拟人的思维过程,于是成为人工智能的先驱之一。

西蒙的例子告诉我们,如果由一个大的主题来驱动,庞杂的兴趣不是障碍,反而是优势。但是如果反过来,先任由兴趣蔓延,再尝试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,则要困难很多。

那么,要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主题呢?这也是我探索了多年的问题。

我在大学学的是地理信息系统和旅游规划,却做了互联网产品和交互设计的工作。刚开始我觉得挺焦虑的,好像那么多年白费了,一切要从零开始。后来,当我尝试把学科和领域抽象出来,寻找它们的共性,就有了不一样的发现。

我学的专业是地理,地理学的核心问题是人地关系,对应的实践领域是 planning,规划。我的工作是人机交互设计,顾名思义就是要研究人和计算机的关系,对应的实践领域是 design,设计。

其实规划和设计的相似远大于差异,只不过我研究的对象、还有问题的尺度发生了变化,从区域、城市、旅游景区的规划,变成了电脑和手机屏幕界面的设计。

这就是我对第一个矛盾的理解:当我们觉得自己的兴趣太多太杂的时候,不仿为它寻找一个主题。

/

第二个矛盾,探索和应用,我把它称为资本家的小算盘。

试想一下,如果我们是一名淘金者,可能经常需要做这样的取舍:是继续找更大的金矿,还是先把已经找到的矿开采完?探索还是开采,是资源有限的情况下,经常会遇到的两难。当我们面对新的领域和知识,想尝试另外一种职业、另外一种身份,甚至另外一种人生的时候,这个主题就会反复出现。

我认为,想种不同的果树、尝试不同的人生,没有问题。问题往往出在,果树还没有结出果实就把树砍了,一种人生的滋味还没有尝到就提前离席了。

兴趣太多,最容易遇上的尴尬就是从刚入门到秒放弃。

比如我,高中开始学吉他,但是几乎每一次都是练到手指起茧刚开始有进步,就没有继续下去了。所以十多年来依然停留在高级入门水平。

任何兴趣,都需要一个生长期。深耕一个领域,一两年太短,十年又可能坐不住。那么不妨试着给兴趣分配一笔大额的预算,以两年或者四年为一个财政周期,就像重新读一次本科或者研究生,在开始时就选好课题,督促自己在这个周期内必需学有所成,交出像样的作品才能拿到毕业证。

Tim Ferriss 也是一名兴趣多动症患者。他是企业家、畅销书作家、演员、武术和舞蹈爱好者,会 6 国语言,拿过中国散打全美冠军、保持着一项探戈舞吉尼斯世界记录。虽然涉猎广泛,但是他会在某一段时间内(比如说 3-6 个月)沉浸地学习某项新技能,直到学有所成,并且把学习经验整理出来出版。

我觉得他的方法非常好。所以我也试着给我的兴趣至少半年的时间,并且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。

我一直对做东西感兴趣,所以参加了MIT 麻省理工大学一个向全球开放的课程,用半年的时间专门学习数字制造的各种技能,包括 3D 建模,3D 打印,电路设计,嵌入式开发等等。每周要去上课,在实验室里动手做作业。

因为当时是在国内最早的一批学生,没有什么中文的资料,所以我把每一周的笔记和需要动手做出实物的作业都写成了教程。

半年里,看着自己一点一点地学着画图、操作机器、接电路板、编程,最终还通过了答辩拿到了毕业证,就会觉得从入门到没有放弃,这种感觉真是太鼓舞人心了。

所以,面对探索和应用的矛盾,我们可以设定兴趣周期,在相对固定的时间框架内自由探索,并且形成积累,成为下一个阶段的储备。

/

第三个难题,是如何平衡愉悦和成就。

多动症患者很喜欢 接触新课题时的感觉,喜欢即时满足,可能容易欺骗自己认为已经学到了,而对漫长、看似停滞的练习阶段缺乏耐心。可是如果不经过积累,哪来的成果和意义呢?

这个矛盾困扰了我很久。直到有一天,我突然反问自己,为什么愉悦和成就变成了矛盾呢?

愉悦到底来自哪里?

什么样的愉悦是我们应该追求的?

怎样可以既愉悦又有所建树?


村上春树在《我的职业是小说家》这本书里这样写到。在外人看来,村上的写作生活,规律到有点乏味,就像钟表一样分秒不差。每天 4 点起床,写作 5 小时,下午跑步 1 小时或游泳 1 个半小时,然后读书、听音乐,晚上 9 点睡觉。这样的作息,从他写长篇小说开始,几乎从未改变。

愉悦和成就本来就不该是对立的,恰恰相反,在常人并没有什么感觉的事情上面,能体会到持续的愉悦,才容易做出不一般的成绩。我想,不论是写作还是跑步,村上应该都体验到了极强的心流。

心流是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,希斯赞特米哈伊提出的概念,它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,那种全神贯注、投入忘我的状态,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,而完成之后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。在做那些自己喜欢、擅长、有挑战的事情时,就容易体验到心流,比如写作、演奏乐器、玩游戏、运动等等。

所以,并不是所有的愉悦都值得追求。现在我常常会用一个标准来过滤兴趣,那就是看这件事情能否容易让我进入心流状态。

想要兼顾愉悦和成就,最简单有效的做法就是在心流中形成作品——不论是一篇文章,一个程序,还是一件物品。

/

以上就是我对兴趣多动症三个主要矛盾的自救策略。

深度和广度的矛盾,可以用主题来整合。探索和应用的矛盾,可以用兴趣周期来拆分。愉悦和成就的矛盾,可以用心流换作品,皆大欢喜。

兴趣多动症是一种频发症状,这也是我给自己的三颗速效救心丸。

在这些年的自救过程中,我曾经焦虑于自己的不专注,期望自己变成在兴趣上很专一的人。但是都失败了。因为那不是我。一个人最鲜明的特质,往往就是最大的缺点,也是最大的优点。找出那些自己能够以苦为乐的事情,不断地觉察、顺应、引导和锻炼天性,把它培养成优势,是我们每一个人真正的人生课题。

所以我的多动症还在继续。

你看,因为想给这次演讲做一个小片头,我又新开了一个坑:学做 3D 动画。我跟着教程做了一个四处张望的多动的潜水艇。

做完以后,我发现它更适合做片尾,因为这是我的第一个练习作品,前面有一个大坑等着我来填。

如果你跟我一样,曾经被兴趣太多而困扰,不妨试着善待自己本性,把天性塑造成独特的优势。

每个人都可以、并且应该成为自己的伯乐,为世界贡献一人份的多样性。


/

/

你也是兴趣多动症患者吗?

欢迎在留言区吐槽和支招 ~

/

HackYourself 深度长文

把一个人活成一个公司,你可能就不会那么迷茫了

拖延这件小事,讨论一次就够了

GEB —— 一次关于有序与无序的探寻之旅

生成式艺术和算法创作01-概述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